中國民族樂器:板胡(拉弦樂器)

民族音樂
2010-10-29 16:23:30 文/邵思琪
板胡(拉弦樂器)簡介:
板胡于明末清初在胡琴的基礎(chǔ)上出現(xiàn),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板胡屬拉弦樂器。
板胡:又稱“梆胡”、“秦胡”、“胡呼”、“大弦”和“瓢”。是梆子腔、亂彈腔各劇種的主要伴奏樂器,音色明亮、高亢,常用于獨奏、合奏,也用于曲藝伴奏,如蘭州鼓子、道情。
明末清初,隨著戲曲梆子腔的出現(xiàn),為了適應(yīng)戲曲伴奏的需要,以胡琴為基礎(chǔ),將琴筒和千金加以改造,因琴筒膠以薄木板而得板胡之名,至今已有30O多年的歷史。
板胡它表面類似于二胡。板胡的音箱是椰殼或木制。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桿用較硬的烏木或紅木,二根弦,馬毛。它音色明亮、高亢、清脆,特別富有鄉(xiāng)土氣息。是民族管弦樂隊中弓弦樂器組的一種特性樂器。
它最適合表現(xiàn)熱烈、奔放、歡快的情緒。板胡曲《大起板》、《翻身的日子》等就充分運用了板胡特有的那種剛健潑辣的演奏技巧和它那明亮的音色,增添了音樂的陽剛之氣和鄉(xiāng)土氣息。
板胡(拉弦樂器)分類:
1、高音板胡(俗稱梆子胡、大弦或瓢),多用于河北梆子、評劇、豫劇、山東梆子、呂劇及歌舞、演唱、獨奏及合奏等。這種板胡用途最廣。
2、中音板胡(俗稱胡呼、秦胡),多用于秦腔、蒲劇、隴劇、陜北道情、蘭州鼓子等的伴奏,以及器樂合奏和獨奏。共鳴箱較高音板胡為大,呈半圓形,背面雕有金錢花孔,琴桿也校長。定弦比高音板胡低五度。音色渾厚柔和。
3、次中音板胡(俗稱椰子胡),多用于僅晉劇和上黨梆子。音箱比中音板胡稍大,也雕金錢花孔。定弦比中音板胡低小三度或純四度。音色渾厚,音量宏大,宜于演奏緩慢、低沉的曲調(diào)。
板胡(拉弦樂器)分布:
板胡主要流行于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各地,為多種地方戲曲和曲藝所吸收,在河北梆子、評劇、豫劇、山東萊蕪梆子、呂劇、晉劇、郿鄠、秦腔、蒲劇、蘭州鼓子和陜北道情等伴奏中,都占有主要地位,其中以陜西、甘肅和山西等省最為普遍。
建國后板胡獨奏藝術(shù)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和演奏者有劉明源演奏的《大姑娘美》、《大起板》、《山東小曲》、《秦腔牌子曲》,張長城演奏的《紅軍哥哥回來了》、《秧歌》、《秀英》以及谷達(dá)儒演奏的《燈節(jié)》;閻紹一演奏的《花梆子》等。
現(xiàn)在,板胡已成為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特色樂器和具有濃郁民族風(fēng)格的獨奏樂器,并為歌劇、民族歌舞和聲樂伴奏。在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中,各地區(qū)的板胡又都善于表現(xiàn)各自不同的風(fēng)格,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獨奏曲有《燈節(jié)》、《趕路》和《大姑娘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