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象“談判”的云大95后

云南大學
2021-10-20 10:07:16 文/米曉燕 圖/孫婉琳
朱高凡今年上研究生三年級,在云南大學研究亞洲象。前不久,跟著北移象群,他追了三個月。
如今,他又到了普洱境內,摸排野象遷徙路線,為當地建高速出主意——公路和大象,如何共存?
有人把這些研究大象的“95后”叫做“人象談判師”。
怎么談?同在當地走訪的央視新聞記者莊勝春和來自美國的視頻博主郭杰瑞,也想掌握這項技能,撥通了小朱和師弟付濰毓的視頻電話。
小朱和小付把手機架在樹杈上,身后就是追蹤野象動線的路。前幾天,小朱在保護區(qū)調研,夜晚住在林子里,周圍有圈鐵欄桿保護。睡覺時,滿耳各種動物的聲音。
“號角般的長鳴聲,是呼喚同伴;低沉的聲音,可能是表示自己的不滿或者威脅……”要和大象“談判”,得會聽、會看,還得能走,日行三萬步。野象運動能力相當強,每天走幾十公里不在話下,而且具備一定的攻擊性。所以,追象時,還離不開專業(yè)巡象員的帶領和無人機的幫忙。
小朱一直覺得,解決人象沖突最好的方式,是人和象分開。
近年來,保護區(qū)的林子越長越密,導致野芭蕉、粽葉蘆等林下植物越來越少。亞洲象的食物不夠吃,為了覓食,我國境內約三分之二的野象走出保護區(qū)。小朱認為,應該對保護區(qū)的森林進行改造,讓野象喜食的林下植物得以生長,讓大象可以重返保護區(qū)。
但追蹤北移象群的經歷讓他意識到,人象共處,或許有更多可能。
他們覺得,“人象談判師”是個挺“網紅”的稱呼,自己的愿望很實在,就是能通過基礎研究,為解決人象沖突問題提出點實實在在的想法。
來源 | 央視新聞
編輯 | 張逸龍
審核 |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