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人生沒有捷徑,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濟南明爾教育培訓學校
2021-12-07 15:46:04 文/鐘晟睿 圖/賀詩琪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
近日這篇情感真摯的《致謝》在網絡走紅,作者在文中回顧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運抗爭的故事打動了大批網友。
看完后令人熱淚盈眶!
這段文字來自于一篇博士論文的《致謝》部分,經多個網絡平臺轉發(fā)后,引發(fā)網友共鳴。
近日,認證信息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普策劃人”的用戶,在微博上發(fā)布了一張論文“致謝”部分的圖片。
講述了作者逐步克服家庭貧困,歷經親人師長離別,憑靠努力完成學業(yè),從四川南充儀隴走出大山戰(zhàn)勝命運的經歷,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引發(fā)廣泛關注。
4月18日,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轉發(fā)上述消息,披露這篇致謝來自博士學位論文《人機交互式機器翻譯方法研究與實現》,作者為2017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黃國平。
身陷井隅,卻心向璀璨
黃國平“出生在一個小山坳里”,從炬光鄉(xiāng)小學、大寅鎮(zhèn)中學、儀隴縣中學、綿陽市南山中學,到重慶的西南大學,再到中科院自動化所。
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覺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但他的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他在致謝中寫道:“人情冷暖,生離死別,固然讓人痛苦與無奈,而貧窮則可能讓人失去希望!弊屓烁型硎埽
貧窮讓這個志氣滿腹的少年,一度陷入困境。
那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生活,用盡了他全身的力氣,學習的苦,尚且苦中帶甜,但生活的苦,卻足以將他徹底打敗。好好讀書,是他反敗為勝的唯一出路!
一個自小失去雙親庇佑,生活都難以勉強維持的少年,卻極力想通過學習來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榮譽感。委實令人心疼。感謝那一墻的榮譽帶給他活下去的勇氣。
我想身為普通人,任何一個困難都可能成為壓垮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卻沒有壓垮黃國平,他非凡的意志和逆流而上的勇氣,讓人感動欽佩之余,更多的是對這個青年的欽佩。
你的世界若無光,就把自己活成光
這個中科院博士的故事被知乎關注之后,有人問如何看待這篇感謝信?最高贊答案最前面的一句話感動了無數人,獲得了一萬點贊:他的世界本無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
我從黑暗來,奔向光明去。若有所成,若有貢獻,便不負此生。他的世界是沒有光的,但是他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這個中科院博士的信念就是,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最后還要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
他的感謝信寫得很豁達,格局很大,即使經歷了種種磨難,但他仍然懷著最樸素最簡單的夢想,他想要用自己的光芒去幫助別人,照耀別人。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曾經聽過一句話,在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時候,在你看不清前面的時候,請盡量去發(fā)光發(fā)亮。
因為微光會吸引微光,微光會照亮微光,然后一起發(fā)光發(fā)亮,這樣可以抵御黑暗。
你以為黑暗的路上只有自己一個人摸索前行,可是當你燃起微弱光芒的那一刻,你就會看到整條路上踉踉蹌蹌的同行者。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精神,能夠帶我們穿透迷霧;總有一種光芒,能夠像燈塔一樣照亮前方。
蘇軾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人生路上,會遇見很多挫折和磨難,只有歷經挫折和磨難,迎難而上才能歷練百折不撓的毅力和韌勁。這樣的人才經得住風吹雨打。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孩子,讀書或許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但努力讀書一定是最好的出路。
不管你家境如何,都要心懷信念,無論你的境遇有多糟,都要堅持信仰。無懼無畏,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