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建黨百年】“講黨史故事,傳精神血脈”作品展播 ——(第十輯)丹心向陽

遼寧警察學院
2021-6-02 16:45:30 文/沈雅雯 圖/黃詩琪
“許命獻身報國心,志身雖死血猶溫。若無巾幗弓弦馬,萬州寰宇已無尊”。在中國革命的漫漫征途上,涌現(xiàn)出一批批英勇無畏的巾幗英雄。她們英姿颯爽赴前線,心懷大義挽狂瀾;她們柔肩撐起半邊天,以身殉國不遜男!她們是柔美和剛毅的化身,從不把眼淚輕拋;她們追逐美麗、追逐信念,風雨如晦卻丹心向陽!讓我們捧著一顆真誠的心,緬懷巾幗忠魂,發(fā)揚黨的紅色傳統(tǒng)、賡續(xù)黨的精神血脈,在新征程中續(xù)寫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史詩!
黨史人物:江竹筠
撰稿:王尊(偵查系)、王藝蒙(治安管理系)
講述:王藝蒙(治安管理系)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這首歌歌唱的是革命烈士江姐,原名江竹筠,1920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貢市一個農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江竹筠
1941年江竹筠考入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創(chuàng)辦的中華職業(yè)學校。在校期間,她一直隱瞞著自己的身份開展工作。同年畢業(yè)后,被川東特委調任重慶新市區(qū)擔任區(qū)委委員,負責組織學生運動、發(fā)展新黨員,并兼任市委機關報《挺進報》的發(fā)行工作。
1943年,江竹筠被重慶市委書記王璞選中,擔任彭詠梧名義上的妻子兼助手。他們的家庭是重慶市委的秘密機關和地下黨組織整風學習的指導中心,而她的任務是為彭詠梧做通信聯(lián)絡工作。經過長期的并肩作戰(zhàn),他們產生了真正的革命感情,于1945年正式結婚,組成真正的家庭,并于1946年生下兒子彭云。為了在危險復雜的地下斗爭中更好地執(zhí)行任務,她將3個月大的兒子托付給親戚,便立即投身于革命。
江竹筠家庭合照
1948年春節(jié)前夕,彭詠梧在組織武裝起義時不幸犧牲,頭顱被懸掛在城門上示眾。江竹筠強忍悲痛,毅然接替了丈夫的工作。她對黨組織說:“這條線的關系只有我熟悉,別人代替有困難,我應該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繼續(xù)戰(zhàn)斗。”寥寥數(shù)語,尺素情深。
江竹筠雕像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賣,江竹筠不幸被捕,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jiān)獄。在獄中,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用盡各種酷刑折磨她,甚至將竹簽釘入她的十指。江竹筠始終堅貞不屈,還鏗鏘有力地說:“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用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
1949年10月7日,五星紅旗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升起七天后,在獄中的她聽到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懷著對美好國度的無限憧憬,她在獄中按照自己的想法一針一線地繡出了一面五星紅旗。每一針,都是她對新中國的無限熱愛:每一線,都是她為共產事業(yè)奮斗終身的夙愿與無悔……
1949年11月14日,在重慶解放前夕,江竹筠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于渣滓洞監(jiān)獄,為共產主義理想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臨刑前她寫下了一封托孤遺書,寫給表弟譚竹安。沒有筆,她用筷子磨成竹簽做筆;沒有墨,她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寫下這封遺書,信里滿載著江竹筠作為一名母親,對兒子濃濃的思念之情,這封紅色遺書中寫到:“我們有必勝和必活的信心……我們一直是不斷的在學習,假若不幸的話,云兒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yè)奮斗到底。”
紅色遺書
“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云天外,喚醒百花齊開放,高歌歡慶新春來!币荒暧忠荒,穿過涂山的浩浩長江,把這曲壯烈動聽的頌歌載向遠方。風云往昔,老一輩革命者的熾熱丹心,永遠向陽而生!
【本期創(chuàng)作團隊】
策劃:馬克思主義學院
指導:胡雪梅 張晶 李天江
音頻:劉校岑 李幸澤 王藝蒙
圖片:李俊陽 王灝 馬博睿
文字:胡雪梅 時勁雨 劉迪
編輯:劉博
審核:曹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