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
2021-7-29 16:53:37 文/汪弘文 圖/韓炫明
新時代&新青年
★
New Age&New Youth
★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新時代造就新青年,新青年助推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yè)薪火相傳的戰(zhàn)略高度,關心青年成長成才,為做好新時代青年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工作,關心青年的成長進步,為廣大青年送去關懷、寄予期望。每逢五四青年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同年輕人對話。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指引當代青年劈波斬浪,推動當代青年不斷向前。
新青年助推新時代。新時代一系列扎實舉措不斷出臺,推動青年工作不斷發(fā)展,廣大青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下,以健康向上、擔當作為的精神風貌,勇立潮頭、爭做先鋒。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鄙硖幮聲r代的中國青年作為國家發(fā)展的參與者、建設者,更應積極擔當、主動作為,懷揣遠大理想、牢記黨的囑托、肩負時代使命,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奮勇向前,努力肩負起新時代賦予青年的新使命。
五四運動
May Fourth Movement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fā)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雷"。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和發(fā)展,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并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zhí)政黨,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
重要講話
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昂揚姿態(tài)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tudy the Party'shistory, understand its theories, do practical work and make new advances. We need to embark on a new journey in high spirit to fully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hina and welcome the Party's centenary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fā)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
——2020年6月27日,習近平給復旦大學《共產(chǎn)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全體隊員的回信。
All CPC members, especially young members, should conscientiously study Marxist theory and the histories of the Party, New China,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so as to cultivate firm ideals and convictions and fulfill the Party's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founding mission.
獻給建黨百年的歌
★
Song
★
不忘初心——韓磊
百年之約——歐陽文宸
在陽光燦爛下——華語群星
把一切獻給黨——廖昌永
歌唱祖國——中國廣播藝術團合唱
END
排版 | 陳思鑠
采編 |游夢怡、吳舒婷
策劃 | 何孟琳
編輯 |羅 滟
指導 |肖啟亞
出品 | 宣傳統(tǒng)戰(zhàn)部、學生記者團
初審 |羅 滟
復審 | 肖啟亞
終審 | 峻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