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有什么重要意義

高中歷史
2022/1/21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哪些重要的意義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辛亥革命是1911年中國爆發(fā)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fā)生的。
辛亥革命發(fā)生在辛亥年,這也是叫辛亥革命的原因。辛亥革命的第一場戰(zhàn)爭發(fā)生在武昌,人們又叫他武昌起義。這場起義標志著辛亥革命的開始。但是還有許多人并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辛亥革命的發(fā)起并不是由于武裝起義引起的,而是在中國同盟會建立那一天起就標志著辛亥革命的開始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tǒng)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guī)模地開展起來。
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一個里程碑,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1.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王朝在中國的統(tǒng)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勢力。以后帝國主義再也找不到穩(wěn)定的代理人,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wěn)定的統(tǒng)治。
2.辛亥革命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抗中迅速下臺。
3.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辛亥革命開啟了思想進步和民族覺醒的大門。
4.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了條件。
5.辛亥革命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亞洲解放運動的高潮。
辛亥革命改變的十大社會風俗1、剪掉辮子:男人從此改頭換面
1912年3月5日,大總統(tǒng)孫中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當時,革命黨人視蓄辮為清王朝的惡政,是滿洲貴族奴役漢人的象征。"剪辮文"規(guī)定:"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違法論。"那時候,各地都掀起剪辮風潮。有詩說:"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見豚尾及鋒試,道旁觀者拍手呼。"失去辮子,人們一時難以適應這種變化,于是,時興起戴帽子。名揚四海的盛錫福帽店就創(chuàng)建于1912年。據(jù)說,當時盛錫福日夜趕制帽子,仍然供不應求。
2、不再纏足:女人終于可以大步走路
1912年3月13日,大總統(tǒng)孫中山令內務部通飭全國各省勸禁女子纏足,"勸禁纏足文"指出:"當此除舊布新之際,此等惡俗,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國本。"從此,女子纏足惡俗逐漸廢絕。纏足,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便有記載,不過那時只存在于個別"舞人"中。自五代南唐后主令宮人以帛纏足,舞蓮花中,由是人皆效之。而自宋以后,隨著綱常禮教束縛的加強,纏足便成為婦女應該普遍遵守的規(guī)矩。因此,放足也就成為婦女從封建桎桔下解放出來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此以前,雖有個別的志士仁人提倡天足,維新派也曾在許多地方設立禁纏足會,但像臨時政府這樣,自上而下大規(guī)模地禁止纏足,卻是歷史上沒有過的事。
3、換新衣服:中山裝替代了小馬褂兒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總感到西服式樣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傳統(tǒng)的長袍馬褂又不能充分體現(xiàn)中國人民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面貌。于是,他以當時日本流行的學生制服為基樣,請裁縫設計制作了一套新式服裝,上衣把立領改成直翻領,前身開四個口,裝上四個兜,每個兜上加一個"倒山形"的兜蓋;褲子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有一個大暗兜。這套新式服裝就叫"中山裝"。它的最大優(yōu)點是實用、方便、美觀,衣兜里可以放鋼筆、筆記本等用品。中山裝很快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后來成為中國官方的禮服。
4、改稱謂:不再叫"老爺"請叫"先生"
資產階級革命派要求保持著形式上的平等,而反對封建制度一切形式上的不平等。因此民國官民之間、上下級間、人民之間,如何稱謂,孫中山也非常重視,他在以大總統(tǒng)名義頒布的命令中說:官廳為治事之機關,職員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階級,何取非分之名稱。查前清官廳視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爺?shù)让Q,受之者增慚,施之者失體,義無取焉。光復以后,聞中央各地方官廳,漫不加察,仍沿舊稱,殊為共和政體之玷。嗣后各官廳人員相稱,咸以官職,民間普通稱呼,則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廳惡稱。
5、不再跪拜:平等就是不要卑躬屈膝
跪拜之禮,是一種提倡愚忠愚孝的封建禮節(jié),反映了人格上的極不平等。而這種禮節(jié)和資產階級的人權說是不相容的。因此,在南京的各省代表會議上,孫中山即提出廢止跪拜禮,規(guī)定普通相見為一鞠躬,最敬禮為三鞠躬。這一提議得到全體代表的贊成通過。此后,鞠躬禮便逐步流行開來。
6、男女無別:可以一起坐車還能牽手逛街
舊時達官貴人、士紳商賈多以轎子"肩輿"代步,男女不同乘。辛亥革命之后,坐新交通工具成為時髦,男女同車而行亦為時髦,最終解構了轎子所形成的隱性社會等級秩序。當時的上海,"有乘各式汽車、馬車、電車者,有乘轎者,有徒步者,有男女攜手同行者,有男女同車左擁右顧疾馳而過者"。至此,雖有力挽舊秩序、護"輿制"官威者指斥為有傷風化,亦已無力回天。
7、公元紀年:采用陽歷與世界接軌
孫中山當選大總統(tǒng)后,很快提出改用陽歷案。當時有人反對,說:孔子主張"行夏之時"。孫中山說:孔子是殷的子孫,他反對周歷,可當時又不能提出用殷歷,所以才主張"行夏之時"。我們的始祖軒轅氏以冬至為歲首,而現(xiàn)今世界流行的陽歷,以冬至后第十日為歲首,兩者相近,還是用陽歷比用夏歷好。最后,多數(shù)代表贊成孫中山的意見,通過了改用陽歷的提案。
8、改良新。号嬉部梢詤⒓庸
辛亥革命期間,新劇是資產階級民主派宣傳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民國初年,孫中山揮毫書寫了"改良新劇"四個大字,贈給新劇藝術家黃喃喃,促進了戲劇事業(yè)的發(fā)展。那時北京劇壇很保守,旦角一律由男的扮演,根本不許女人登臺演戲。天津離北京很近,由于它被辟為商埠,受西方文化影響,早在辛亥革命以前,那里就涌現(xiàn)出一批女伶。1912年,著名京劇演員俞振庭借改良新劇的東風,邀請?zhí)旖蚺娓熬┇I藝,開女伶在北京劇壇公演的先例。隨后,一批又一批的女伶進軍京城,給北京劇壇帶來了嶄新的氣象。
9.禁除鴉片:再也不做“東亞病夫”
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是堅決的禁煙派。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tǒng)名義發(fā)出的嚴禁鴉片令中說:"鴉片流毒中國,垂及百年,沉溺通于貴賤,流衍偏于全國,失業(yè)廢時,耗財殞身,浸淫不止,種姓淪亡,其禍蓋非敵國外患所可同語。"他"為此申告天下,須知保國存家,匹夫有責,束修自好,百姓與能,其有飲鴆自安,沉緬忘返者,不可為共和之民,當咨行參議院于立法時,剝奪其選舉被選一切公權,示不與齊民齒,并由內務部轉行各省都督,通飭所屬官署,重申種吸各禁"。他還提出要求說:"尤望各團體講演諸會,隨分勸導,不憚勤勞,務使利害大明,趨就知向,屏絕惡習,共作新民,永雪亞東病夫之恥,長保中夏清明之風。
10.不再三妻四妾:一夫一妻流行走來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宗法,帶來了婚姻觀念的變革。三妻四妾不再受法律保護,愛情至上成為年輕人的追求。中國人傳統(tǒng)的封建婚姻家庭觀點是現(xiàn)成的:包辦、買賣、強迫性質的婚姻;辛亥革命主張的婚姻自由。首先提出的就是愛情,婚姻成為自主感情的一部分,批判封建的貞潔觀,允許離婚。過去那種由父母安排的、媒婆介紹的、甚至買賣的、包辦的婚姻都廢除了,一夫一妻變成一種時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要求婚姻有自主能力,這個要求不僅要求男人,還要求女人,紋繡登報與溥儀皇帝離婚的新聞,這是當時的頭等大事,轟動一時。一夫一妻和婚姻自由的觀念深入人心,婚禮從形式到內容也明顯接受了新式風習,人們把這種新婚俗稱作"文明結婚",并最終形成現(xiàn)代婚禮儀式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