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201萬的華為“天才少年” ,如何拉開自己與別人的差距?

北京京翰教育
2020-8-11 18:35:50 文/江瑾瑜 圖/賀璐瑤
最近幾天,華為又刷屏。
這次不是因為美國,而是因為華為在網上公布的一批 “天才少年”的招聘名單以及高達201萬元的逆天年薪。
成為華為天才少年有多難?
“天才少年”里面最高一檔的年薪,全球只有4個人拿到了,它的招聘標準非常嚴格。
一般需要經歷七輪左右流程:簡歷篩選、筆試、初次面試、主管面試、若干部長面試、總裁面試、HR面試。
在每一環(huán)節(jié)中,都會經過嚴格的考核和篩選,因此也會遇到很多挑戰(zhàn)和阻礙,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或表現不佳都有可能失敗,難度非常大。
這些“天才少年”們的薪酬,按年度工資制度發(fā)放,最高年薪達201萬元,目前全球僅有4人獲得。
華為不是一家唯名校的公司,它更看重的是,是人才的能力,那么,這些“天才少年”,他們都具備哪些過人的能力呢?
自律是持續(xù)與別人
拉開人生差距的能力
姚婷是入選“天才少年”的唯一一名女生。來自于湖南益陽,從小在長沙長大,父母都是普通人,并沒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她的高中學校也不是名校,她的中考成績只有2A4B,在當時來說,在長沙的中考生中算是很一般的成績。
但是她的高中三年確上演了一部逆襲史,從中考的 2A4B 一步步進入周南中學最好的特立班。而這得益于她的勤奮和自律。
她的高中班主任回憶說,姚婷非常乖巧,十分自律,學習習慣很好。
姚婷是長沙本地學生,按照學校的規(guī)定,周末需要回家,可是為了能夠多利用周末的時間學習,她多次提出周末留校申請,利用周末的時間在學校學習 。
除了周末,她在平時的學習中也很積極。早自習從不遲到,每天早上她都早早地出現在教室里,抓緊預習當天的課程,不浪費一點時間。
她將學習和休息的界限劃得很清楚,跟同學一起玩的時候很活躍,但學習時則能全身心靜下來,學習和生活都非常有規(guī)劃。除此之外,最讓老師印象深刻的是,姚婷有很強的鉆研精神,平時特別看重自己的錯題。她收集起自己的錯題,合成一本錯題集,把每一道錯題都徹底吃透,每次考前都會拿出來看看。
這樣的嚴格自律,細心和耐心的學生,讓老師都很佩服。
班主任對姚婷的評語是 " 沉穩(wěn)、自律 "。班主任說:她的學習極其刻苦,對自己有很明確的規(guī)劃,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事情,這一切都是靠她努力得來的,所以她能夠入選華為“天才少年”,拿到超高年薪是有理由的。
同樣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的左鵬飛,來自湖北隨州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刻苦努力,父母也對他寄予厚望。
但是,看到那些出國留學的同齡人,他深知命運從不公平,只有足夠自律和努力,才能過上想要的生活。
大學期間,他的作息表時間是這樣的:
早上6點起床,8點30分之前到實驗室,學習到11點30分吃中飯;
下午2點多到5點30分,繼續(xù)去實驗室學習;
晚上6點30分到9點30分在實驗室;有時會呆到10點多,才回寢室睡覺。
一周7天,整整5年,幾乎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憑借深入骨髓的自律和行動力,他逐漸超越了身邊大多數同齡人,實現了專業(yè)領域上的巨大突破,順利入職華為。
用左鵬飛自己的話說:“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別人打游戲的時間都用在實驗室里了!
西奧多·羅斯福有一句經典名言:
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確實,哪有什么天才少年,不過是一群滿懷夢想、不知疲倦的人在苦苦地熬,做到了旁人難以堅持的自律,擁有著咬牙奮力向前的毅力。
要相信,生活從來不會辜負任何一個真正努力的人,也不會輕易放過想要不勞而獲的人。
只有持之以恒的自律,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
自律的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
“有了自律能力,沒有什么事情是你做不到的!
一輩子很長,但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次。
擁有自律,堅持不懈,才能把未來變成想要的模樣。
前兩天,很多媒體都在爭相報道一個叫魏凱倫的大學畢業(yè)生。
從小生活在甘肅大山深處的魏凱倫,家里有姐弟四個,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魏凱倫迫切想要走出大山的強烈欲望是在初中時誕生的。
當時他每天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去上學,途中要翻越好幾座大山才能抵達。
因為山上沒有完整的路,大部分時間他都是推著車走在陡峭的山路上。
時間長了,少年就感到非常地厭倦。
“我特別厭倦這種推著自行車,還走那么陡的山路!
他在心里暗暗發(fā)誓,一定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
而走出大山最好的途徑,就是考上大學。
于是,他開始每天起早貪黑的學習,比身邊的任何同學都要用功。
吃飯的時候,在背英語單詞,睡覺之前還會做上幾道數學題。
他是最早到教室的,也是最晚離開的。
憑借強大的自律,他克服了環(huán)境的艱苦,心無旁騖地努力學習。
他的努力讓父母心疼,讓同學吃驚。
整個中學時代,幾乎都是在漫長又枯燥的學習中度過的,沒有任何的娛樂。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6年的高考中,魏凱倫以620分的高分被國防科技大學錄取。
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他正在工地搬磚,一天能掙50塊錢補貼家用。
當得知自己被國防科技大學錄取時,他欣喜若狂地跑到山頂,沖著貧瘠的村莊大聲吶喊:
“山,山,我走出去了!
入學以后,他也沒有一絲一毫的松懈,白天專心訓練,晚上去圖書館學習專業(yè)知識。
今年,他以專業(yè)排名第二的成績,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yè),正式成為了一名軍官。
正是自律,讓他徹底走出了寸步難行的大山,也擺脫了祖祖輩輩的艱難命運。
《哈佛圖書館二十條訓言》中說:
誰也不能隨隨便便地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其實人生很公平,它不會辜負任何一個真正勤勉努力的人,它也會讓那些假裝努力的人無處遁形
那些自律的人,他們從來都不把出身和際遇當做限制,真正意義上做到了“餓其體膚、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空乏其身、”最后做到了增益其所不能。
人生沒有捷徑,一個人有多自律,人生就有多優(yōu)秀。
可想而知,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跟自律密切相關。
《自律力》一書中說:自律的人,會在困境中嗅到危機感,嚴格控制自己的生活習慣,為自己留出學習和提升的時間。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好習慣呢?
如何培養(yǎng)孩子自律意識
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要盡早。
科學家將孩子的3-6歲稱為“潮濕的水泥期”,意思是說孩子的85%性格、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在這一時期形成,將7-12歲稱為“正凝固的水泥期“,這一時期孩子85—90%的性格特征、志向理想、生活方式等已形成。所以,孩童時期可塑性最強,從小培養(yǎng)他的自律習慣比傳授知識更有益。
01幫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
自律的人更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他們在面對誘惑時能更好地審時度勢,懂得拒絕,成就更好的人生。
相信很多人面對誘人的美食、華麗的服裝、神奇的化妝品都會有沖動。可當,我有娃后,知道省錢養(yǎng)家,這些沖動也就小了。
興趣,會讓一個人意識到抵制玩樂的誘惑;興趣,也會使一個人愿意制定計劃,愿意堅定執(zhí)行,因為這會讓自己離自己熱愛的未來越來越近。
家長可以通過幫助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激發(fā)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良好的自律。
02幫助孩子樹立規(guī)則意識
" 沒有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 是句俗語。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規(guī)矩、規(guī)則、做法,要不然就會很難成功。
特別是教育上,家長應該從小樹立守規(guī)則的意識,孩子長大后才能快速適應社會。
孩子是不會有“我只能看一會電視”或“糖果我只能吃一顆”這種想法的。
孩子不是天生就會自律的,對于很多孩子來說,自律的前提是他律。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制定規(guī)矩。比如零食只能吃多少,一次只能買幾個玩具,每天只能看多久動畫片……
然后,嚴格執(zhí)行。父母不能因為開學延遲而妥協孩子睡懶覺、不學習,也能因為孩子的哭鬧妥協無節(jié)制看電視、玩手機。
要讓孩子知道,有了規(guī)則就要執(zhí)行,慢慢的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
03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在自律的反面,有個詞叫拖延:
開學延遲,可以多睡會
網課老師看不到,作業(yè)可以先不寫
疫情不讓出門,可以不鍛煉
反正不急……
成人眼里,孩子經常有一種主觀拖延現象,總是推遲應該完成的事情,顯得拖拖拉拉。
養(yǎng)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導孩子養(yǎng)成有效地管理時間、高效地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制定時間表。
比如可以給孩子制定一個時鐘,在對應的時間點上,寫上孩子一天下來需要做的事情,比如: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午休;幾點看書;幾點睡覺等等。
把日常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情做為標簽,孩子會更加容易理解。
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規(guī)定時間內做完后,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反復這樣練習,孩子自然也會提高時間的掌控能力。
慢慢地,孩子就會知道做事情要分清輕重緩急,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04 父母以身作則
董卿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吧。
確實,自律這一條路上,父母首先是要做好榜樣。
如果父母周末總是睡到自然醒;做事情一點計劃性都沒有;回到家中天天玩手機;周末出去打麻將。
我想,如果父母都不自律,把日子過得混亂,沒能給孩子榜樣的力量,那么父母也別渴望孩子會有多自律、學習有多認真了。
記住:自律的父母,往往孩子都不會很差。孩子的自律,根源在于父母。
都說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
只有我們父母自己真正做到了自律,孩子才能真正有所感悟。
魯道夫·斯坦納在《童年的王國》寫過,孩子在七歲前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者。
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觀察和模仿的對象,他們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心領神會,并奉之為最高準則,最終通過模仿和學習,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先從自己開始。
因為,彼此守望,一起成長,往往離優(yōu)秀就越來越近了。
作家盧思浩說:
在某個年紀之前,你可以靠透支身體,小聰明和老天給你的運氣一直取巧地活著。然而到了某個年紀之后,真正能讓你走遠的,都是自律,積極和勤奮。
不要怕麻煩,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對孩子來說是一生的財富。
堅信,當你的孩子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一定能:
放學回到家,能主動寫作業(yè)
電視不用斷電,也不主動開
手機放在身邊,也不會沉迷
每天不用陪讀,也能認真學
……
本文圖文素材來源于網絡,我們尊重版權,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戳下方“閱讀原文”領取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