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刺繡的起源(5)

中國刺繡
2010-10-29 18:34:26 文/劉曉雨
粵繡是廣東刺繡藝術(shù)的總稱,它包括以廣州為中心的"廣繡"和以潮州為代表的"潮繡"兩大流派。刺繡歷史浦遠,其技藝精湛,構(gòu)圖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繡絨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絨條灑脫,金銀墊絨立體感強,繡工嫻熟,繡品富麗堂皇等獨特的地方風格和藝術(shù)特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也可從蘇鶚所撰的《杜陽雜篇》中是這樣描述廣繡的精湛技藝的:"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于一尺絹上繡《法華經(jīng)》"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發(fā),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更善作飛仙,蓋以絲一鉤分為三股,染成五色,結(jié)為金蓋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島,天人玉女,臺殿麟鳳之象,而執(zhí)幢捧節(jié)童子,亦不啻千數(shù),其蓋闊一丈,稱無三兩煎靈香臺之則,堅韌不斷。唐順宗皇帝嘉其工謂之神姑……"。
在唐代至五代十國期間,由于廣州屬于邊疆地區(qū)未受到戰(zhàn)亂的影響,刺繡與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一樣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在宋代至明代粵繡的技藝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間,廣州已設(shè)立繡行,在廣州和潮州等地也廣設(shè)繡莊、繡坊,粵繡呈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解放后,在雙百方針的推動下,名家名作不斷涌現(xiàn)。
隨著粵繡的繁榮,粵繡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其中高級繡品主要有條幅、掛屏、臺屏等,一般繡品則涵蓋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個方面,如刺繡畫片、金銀絨掛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墊、批巾、頭巾、各種繡衣、繡鞋、繡袋、戲劇服裝、帳衽、臺帷等等,也有部分觀賞繡品,如《晨曦》、《百鳥朝鳳》、《九龍屏風》、《吹蕭引鳳》等佳作。粵繡的題材也比較廣泛,包括人物、動物、花鳥、龍鳳、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種圖案等,其中百鳥朝鳳、龍鳳、博古則是最具傳統(tǒng)特色的題材。
粵繡包括"廣繡"和"潮繡"兩大流派,因而其針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盡相同。
廣繡發(fā)源于風景秀麗,鳥語花香的廣東珠江三角洲,是中國名繡之一,繡工精密、細微,針法多變,色彩濃艷,為中國民間藝術(shù)中的一顆燦爛明珠。廣繡有記載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805年)廣東南海盧媚娘的事跡。人物繡與花鳥繡等是廣繡的特色產(chǎn)品,其中人物繡是廣繡的主要產(chǎn)品之一,它根據(jù)畫稿的不同要求,以虛實、施疏、層層疊繡、滲繡,線、面結(jié)合等不同的繡制方法達到形神兼?zhèn)涞闹、外人士肖像。廣繡花鳥則善于體現(xiàn)"平、齊、細、密、均、光、和、順"的藝術(shù)風格。它具有構(gòu)圖精密、色彩秀麗分明、針法多變、主題突出等特點。
廣繡特色:
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譽毛捻摟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
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
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常用百鳥朝鳳、海產(chǎn)魚蝦、佛手瓜果一類有地方特色的題材。五、繡工多為男工所任。繡品品種豐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臺帷、繡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
繡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