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研究在中國興起

文化動態(tài)
2010-11-08 18:34:45 文/邱翔
翻閱近年來出版的諸多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人們很容易就會碰到“都市文化”這個關鍵詞。在某種意義上講,學術期刊對“都市文化研究”的推重與提倡,直接透露了以下幾方面的信息。
首先,它體現(xiàn)的是學術期刊對當代世界變革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關懷。如果要問什么對當今世界影響最大、最深刻與最全面,可以說它一定是席卷全球的“城市化”進程。在當代,眾多問題的總根源可以說都是由城市化進程而直接引發(fā)的。盡管對這種當代現(xiàn)實的敏感首先源于一部分學者的自覺,但正是借助于各種學術期刊對此問題的肯定與扶持,才使之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公共話語空間。
其次,它充分表達了學術期刊對學術前沿問題的敏感與熱情。對此可從為什么是都市文化而不是城市文化研究加以說明。按照一般的理解,城市化進程主要包括城鎮(zhèn)化、城市化與都市化三種模式,而且這個過程至少已經(jīng)進行了200年之久。但在當代世界中,借助于經(jīng)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以及發(fā)達的現(xiàn)代交通與信息技術,當代的城市化進程呈現(xiàn)出的一個最新特點即它是緊緊圍繞著“國際化大都市”或“世界級都市群”而展開的。這使當代城市文化研究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其研究重心不再是一般的城鎮(zhèn)與中小城市文化,而是那些對當代世界具有舉足輕重之影響的國際化大都市及其文化模式。 再次,它還體現(xiàn)了中國學術期刊對都市文化研究的中國本土話語的高度重視。在傳統(tǒng)的學科分類中,我們是看不到“都市文化研究”這一名目的,而就目前的現(xiàn)狀看,中西學術的差異十分明顯。在西方,對都市與都市文化的研究主要由城市社會學來承擔。在中國,由于社會學研究長期以來關注的主要對象是農村或小城鎮(zhèn),這直接影響了城市社會學等知識譜系與理論工具的傳播與應用,使都市文化研究成為一個急需加以填補的理論空白。中國都市文化研究與中國文學學科的學術淵源正是由此而來。這也可以解釋,中國都市文化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中國文學學科中,而其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主要是在有關刊物的文學、美學、文藝學欄目中推出的。
綜合學術期刊上相關的都市文化研究成果,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其在中國是如何發(fā)生與發(fā)展的,而且也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國都市文化研究的獨特本質。就其具體的現(xiàn)狀與進程而言,中國都市文化研究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向上。首先是文學批評方向,如蔣述卓、李鳳亮等學者的“城市公民文化素質與現(xiàn)代審美意識培養(yǎng)”、“城市公民文化素質與現(xiàn)代人格培養(yǎng)”等研究,認為城市文學應該成為都市人詩意棲居的精神方式,并提出通過建立“城市詩學”,從積極的角度肯定都市文學、都市藝術的生產對都市人審美意識、精神人格的塑造作用等。其次是在文藝學、美學方向上,如高小康、劉士林等學者將“文化研究”進一步凝聚在“文藝與當代城市生活方式研究”上,開辟了從城市生活方式角度闡釋文學與文化的新思路,并從城市文明與農業(yè)文明的比較、文學批評被文化批評取代、文化消費與城市精神再生產、城市文化研究的中國語境、都市文化與審美生態(tài)等角度,推動了文化研究在對象上的具體化與在學理上的深入。再次是在古典文學研究中,如孫遜、潘建國等學者從中國古代小說與城市文化、近代小說與晚清上海書局等獨特角度入手,在城市生活背景與文化語境中闡釋中國古典小說,為中國古典小說與文學的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學術空間。
而隨著這些前期研究成果的不斷積累,都市文化的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自2005年以來,孫遜發(fā)表了《都市文化研究:一門世界性的前沿學科》(《光明日報》2005年9月13日),首次對都市文化研究的學科性質進行理論定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12月初在上海召開的“都市文化學科建設論壇”,這是國內外首次對都市文化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與范圍、理論框架與范疇體系、價值理念等基本問題進行學術探討,它們對于把都市文化研究建設為具有嚴密的科學范疇體系、內在理論結構及知識生產規(guī)范的世界性前沿學科,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由此可將中國都市文化研究的特殊性歸納為:與西方的城市(都市)研究主要隸屬于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等不同,中國都市文化研究的學術淵源正在當代中國文學學科的理論建設與學術發(fā)展之中。其過程可以概括如下:在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現(xiàn)代化運動中,中國文學研究的“文化學轉向”及其成果構成了中國都市文化研究的原始發(fā)生形態(tài);而晚近十年開始的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為社會發(fā)展目標的中國城市化進程,則為中國文學研究從“文化研究”轉向“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物質條件與學理契機,其現(xiàn)實原因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